在仁慈醫(yī)院手外科四病區(qū)病房里,每一個患者都帶著傷痛與希望而來,而彭寶恩的故事,格外觸動人心。他是一位木工師傅,靠雙手吃飯,一場突如其來的電鋸事故,讓他的雙手遭受重創(chuàng),食指、中指開放性骨折,肌腱、血管和神經嚴重損傷。被緊急送往醫(yī)院時,他的眼神中滿是恐懼與絕望,對于一個手藝人來說,手部受傷幾乎等同于職業(yè)生涯的終結。
手術室內,醫(yī)生們爭分奪秒地進行著修復手術,而在術后,一場精心策劃的護理戰(zhàn)役才剛剛打響。負責彭叔叔護理工作的是手外科經驗豐富的護士小王,她深知這次護理任務的艱巨性,不僅要關注傷口愈合,更要幫助患者恢復手部功能,重拾生活信心。
術后的前幾天,是傷口感染的高發(fā)期。小王護士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每天多次為患者換藥。每次換藥時,她都小心翼翼,動作輕柔,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同時,密切觀察傷口的顏色、滲液情況以及有無紅腫熱痛等感染跡象。哪怕是最細微的變化,她都不會放過。為了降低感染風險,病房的消毒工作也做到了極致,定時通風換氣,確保病房內空氣清新。
疼痛管理也是護理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術后傷口的疼痛讓彭叔叔難以忍受,甚至影響到了睡眠和情緒。小王護士根據他的疼痛程度,合理調整止痛藥物的使用時間和劑量。除了藥物止痛,她還運用了各種非藥物止痛方法。她會在患者疼痛發(fā)作時,播放舒緩的音樂,幫助患者放松身心;或者陪他聊天,轉移他的注意力。有一次,患者半夜被疼痛折磨得難以入睡,小王護士得知后,立刻來到床邊,輕聲安慰他,給他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直到患者漸漸入睡。
手部功能的恢復訓練更是重中之重。在患者傷口初步愈合后,康復師便為他制定了詳細的康復計劃,而小王護士則負責協(xié)助患者執(zhí)行。從最開始的被動活動,如輕輕幫助患者屈伸手指關節(jié),到后來患者能夠主動進行一些簡單的抓握練習,每一個進步都飽含著護理團隊的心血。為了讓患者更好地堅持康復訓練小王護士還專門為他制作了康復訓練記錄卡,記錄每次訓練的內容和進展,讓患者能夠直觀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他的信心。
然而,康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訓練過程中,彭叔叔因為進展緩慢,一度產生了放棄的念頭。他沮喪地對小王護士說:“我覺得自己的手再也好不了了,練了這么久也沒什么效果。”王護士耐心地鼓勵他:“你的每一點努力我們都看在眼里,康復本來就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更好的結果。你看,你現(xiàn)在已經比剛手術的時候進步了很多,再堅持堅持,肯定能恢復得更好。”為了讓患者重新燃起希望,王護士還邀請了之前康復成功的患者來分享經驗,讓他看到康復的可能性。
在四病區(qū)護理團隊的悉心照料下,彭叔叔的手部功能逐漸恢復。從最初連筷子都拿不穩(wěn),到后來能夠熟練地使用工具進行一些簡單的木工操作,他的臉上重新綻放出了笑容。出院那天,他緊緊握著王護士的手,激動地說:“是你們給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氣和能力,沒有你們,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場手外傷護理,不僅是對專業(yè)技能的考驗,更是對人性關懷的詮釋。四病區(qū)護理團隊用耐心、細心和愛心,幫助患者戰(zhàn)勝了傷痛,實現(xiàn)了雙手的“重生”,也讓人們看到了護理工作的價值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