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一位年輕小伙,雙手托腮、表情痛苦地出現在
徐州仁慈醫(yī)院口腔科門診。他含糊不清地說,早上睡醒起來打了個哈欠,然后下巴就突然合不上了!
掉下巴,并非笑話
接診檢查后,口腔科徐曉欣主任讓小伙坐在矮凳上,頭倚后墻,手法幫其成功復位并確定正常咬合關系后,徐主任對小伙進一步問診。
小伙姓張,三年前開始,每次吃飯咀嚼時右側耳朵旁邊的骨頭連接處老是咔嚓響,咬緊牙時響聲最明顯,還伴有酸痛。
“看見排骨饞得直流口水,但就是吃不了。”小張說每到過節(jié)家庭聚會,人家吃得很開心,自己卻很糟心,“還沒老,看著好吃的就張不開嘴、啃不動,以后怎么辦,覺得生活一下子失去希望。”
結合小張面部疼痛史、頜部運動時疼痛、頜部活動時有彈響聲等表現,徐主任判斷,小張患上了【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綜合征】。而“掉下巴”,則提示其功能紊亂已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
小張佩戴頜墊后的資料
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怎么辦? “盤”它
徐主任介紹,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綜合征,是繼齲病、牙周病、錯頜畸形后的第四大口腔疾病。國內將這一疾病分為四種類型:1、咀嚼肌紊亂??;2、結構紊亂疾?。òǜ鞣N關節(jié)盤移位);3、關節(jié)炎性疾病;4、骨關節(jié)病。
其中最麻煩最復雜的,當屬小張這種顳下頜關節(jié)盤出問題。這就好比一輛傳動齒輪錯位的汽車,一啟動除了顛簸,還伴隨各種“咔嚓響”,時間久了,必然會造成嚴重的磨損。
詳細而耐心的解答,讓小張放松下來。他決定接受徐主任給出的物理治療建議——量身定制牙合墊,通過給口頜系統戴個“安全帽”,使受損的關節(jié)復合體受到的壓縮負荷大幅度減小,營造有利于適應性愈合的環(huán)境。
據了解,該治療需要持續(xù)大概3個月左右,需每周進行咬合調整以促進關節(jié)的改建和適應。
頜墊模型